本文提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对我国的就业机会、结构、技能、质量等产生复杂多样的影响。对就业机会既有拉动效应也有削减效应,从长期看积极效应明显,从短期看有加重失业的可能。将有利于我国就业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技能结构的提升,对职工技能的提升提出更为紧迫的要求,对改善就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安全风险、提高劳动经济权益的实现水平提供新的契机。为此建议: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促进就业增长;把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做细做实因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转型升级可能析出的职工安置工作,保障职工的劳动就业权益;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保障职工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享发展成果;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和安全生产水平;加大工会工作力度,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为了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我国就业和职工权益可能带来的影响,根据全总领导的指示,中国工运研究所组成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国家有关部委,听取专家意见,赴湖北、河南等地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发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职工就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就业机会、结构、技能、质量等层面。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机会既有拉动效应也有削减效应,长期看积极效应明显,短期看有增加失业的可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机会有削减也有拉动效应。
根据国际相关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机会通过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引致性影响等最终表现为消减或拉动效应。一项对5个欧盟国家150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以削减成本为目标的技术投资会导致就业缩减,但是环境友好型的生态革新将对就业产生积极的净效应;一项国内关于节能减排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发现,节能减排对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就业影响:对就业能源弹性而言,工业行业为1.2,建筑行业为-0.17(即能源消耗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会减少0.1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行业为-0.62,其他服务业为0.89;由此推算,在2005到2010年间节能减排产生的就业影响:工业行业损失1534万人,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分别增加741.4万人和1256.2万人。可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就业的影响复杂多样。
(二)从长期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明显。
1.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提升整体就业吸纳水平。
按照国际经验,在三次产业中,通常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大,也就是就业吸纳能力最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也是如此。据国家统计数据推算,在1980—2009年间,我国总体就业弹性为0.21,三次产业就业弹性依次为﹣0.006、0.34和0.47;在2000—2009年间,我国总体就业弹性为0.07,三次产业就业弹性依次为﹣0.34、0.22和0.26。数据显示,在我国尽管就业弹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不论远自改革开放以来,还是近自新世纪,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在三次产业中均最高。由此可以推断,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必将带动我国整体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提升。
2.扩大内需对经济的贡献将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就业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要素中,投资的就业弹性最大,其次是消费就业弹性,出口的就业弹性最小。消费就业弹性,在1980-2009年间平均为0.19,是出口就业弹性的2.7倍,是投资就业弹性的73%;在2000-2009年间平均为0.07,是出口就业弹性的1.75倍,基本上与投资就业弹性持平。由此可以推断,随着内需对经济贡献的不断扩大,我国生产要素的整体就业承载水平及其稳定性必将不断得到改善。
3.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成为引领我国就业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引擎。
国际经验表明,每一次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均将从长远意义上振兴该国经济,并带动就业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绿色新政”,把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重振本国经济的主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预计从现在开始至2020年,通过绿色新政创造120万个工作岗位。美国在其《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将发展新能源作为主攻领域之一,并测算得出,在新能源领域每投资10亿美元,能够为其创造2万-3万个就业岗位,计划在10年内每年投资150亿美元,共创造500万个新就业岗位。韩国按照“低碳绿色增进”经济振兴战略,到2013年将建造156万至181万个就业岗位。党中央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和“十二五”规划中均提出通过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新兴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必将为我国就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三)从短期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能导致失业的增加。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任务依旧非常艰巨,内需短期内尚且难以迅速扩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加上长期以来我国就业弹性的持续下降,稍有不慎将可能导致短期内失业的增加。
1.我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很可能导致新增就业岗位的大幅减少 。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十二五”规划预定今后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性指标为年均增长7%,比“十一五”预期目标降低了0.5个百分点,与“十五”时期持平,比“十一五”时期实际年均增长率低了4.2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低了2.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很可能导致就业增长率的下降。因为即使假定“十二五”时期我国实际年均经济增长率与“十五”时期持平达到9.5%,假定“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弹性不再下降而与“十五”时期基本持平年均在0.07,“十二五”时期的新增就业岗位也仅能达到大约3200万人。如果假定“十二五”时期的就业弹性系数逐年下降0.002,经济增长率按照0ECD的预测,2011年为9.7%,2012~2015年间平均为9.5%,则大致可以预测出“十二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3000万人。按照上述两种方法测算的新增就业人数,与“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00万人均相差1000多万人。同时据预测,截至2015年以前,我国15~64岁人口仍处于年净增加状态。由此可以推断,如果不实行更为积极的就业优先战略,“十二五”时期的新增就业岗位很可能会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大幅减少。
2.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迟缓,且就业结构长期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改善,将影响第三产业就业优势的发挥。
从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且已呈现边际递减迹象,经济发展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得到大的改观。据统计,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1980~1990年间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在1990~2000年间年均增长0.74个百分点,而在2000~2009年间年均仅增长0.4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明显下降,但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近20年内一直徘徊在46%左右,没有大的变化。
同时,我国就业结构的转变长期滞后于产业结构,这使得第三产业带动就业增长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自改革开放到2003年长期滞后于产业比重12个百分点左右,虽在2004年后下降到了10个百分点以下,但是此后一直在9个百分点左右徘徊。总之,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先天不足,加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长期相对迟缓,使第三产业短期内难以满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其较高的就业拉动需求。
3.由投资和出口快速下降造成的就业岗位损失因国内消费需求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而有效弥补。
目前,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出口对我国经济的贡献迅猛下降,贡献率由2007年的18.1%迅速下降到2008年的8%,进而又跳水到2009年的-40.6%。可以预计,由于欧美等我国主要出口贸易国经济复苏的缓慢及经济政策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贡献将持续降低。同时,随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府投资刺激政策逐渐到位和退出,政府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也将逐渐减弱并回归常态,藉此产生的就业刺激也将逐渐消退。另一方面,不同于政府投资对就业的快速拉动效应,国内消费需求的提高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仍旧较低,居民收入水平难以快速提高,物价水平不断攀升,居民的有效消费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可以推断,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过程中,缓慢提升的国内消费需求在短期内难以承担起由投资和出口快速下降导致的就业岗位损失。
4.从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看,由劳动力技能供求矛盾造成结构性失业将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而更为凸现 。
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相反的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单位GDP所需投入的劳动相对减少,从而产生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二是技术进步创造了新产业、新工种、新岗位,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至于这两种不同影响产生的最终效果,因国家状况不同而相异。目前,我国劳动力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多数人无专业技能,只能密集就业于低技术含量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那些文化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新产业、新工种和新岗位,在短期内尚难以胜任。这就很可能造成,短期内,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进步和落后产能的大量淘汰在不断析出过剩劳动力;另一方面,我国的大量低端劳动力和无专业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又难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行业和新工种的高要求。这将使以“技工荒”、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标志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愈加凸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改善就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向服务业、新兴高端产业及中西部地区倾斜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升。
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显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具有同向变动的一般规律性。1980~2009年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1.6%上升到41.8%,年均上升0.7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从13.1%增长到34.1%,年均增长0.72个百分点。如果以2000年以来相对较快的增速估算,到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上升到38.5%,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将上升到31.2%,而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将下降到30.2%,届时我国就业结构将实现从第一、三、二向三、二、一的转变。显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从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必然带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从而带动我国产业就业结构不断升级。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带来传统低端产业就业比重的下降和新兴高端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
传统落后产能的大力淘汰和新兴产业的大量发展必然带来与之相应的就业结构的变化。以淘汰落后产能对我国的就业影响为例,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电力、钢铁、水泥、焦炭、造纸等12个行业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共涉及职工约225万人。其中,156万人(其中包括农民工)在整体关停企业,69万人在部分关停企业。在整体关停企业中,有56万职工(下岗失业人员)需要给予就业援助和生活安置。另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2000~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企业由9758个增长到27218个,从业人员由390万人增长到95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11%,而同期我国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仅为0.01%,不足高技术产业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以推断,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推进,就业结构将逐渐向新兴高附加值产业倾斜。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推动产业区域转移步伐的加快,从而带动就业区域结构朝均衡化方向发展。
产业区域结构变化是就业区域结构变化的基础,产业区域转移必将带动就业的区域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区域结构主要表现为“东工、中西农”和工业化程度“东高、中中、西低”的格局。与之对应,我国的就业空间布局表现为“东入、中西出”和就业集中于东部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的产业区域布局开始发生变化:囿于资源、环境、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的不断提高,东部地区不得不腾笼换鸟,逐渐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业发展,中、西部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城市成为承接工业转移的前沿。与之相应,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开始加快,并带来非农就业机会的快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中部地区增长约2倍,西部地区增长2.1倍;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增幅低于全国0.21个百分点,中部高于全国0.39个百分点,西部高于全国0.19个百分点。2011年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244万人,同比增长3.3%,而在东、中、西部务工的劳动力同比增长2.5%、7.2%和2.8%,与一季度末相比,分别增长1.7%、2.8%和6.4%;在省内务工的劳动力同比增长7.9%,去省外务工的下降1.5%。近年来越来越明显的农民工回流和东部地区“民工荒”现象,应该说与这种区域就业布局的变化不无关系。可以推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带动的产业区域转移步伐的加快,我国就业区域结构将朝向更为合理的东、中、西协调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