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玲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26年如一日,与广大农民一起躬耕、收获,如同一粒种子深深地扎根基层,在二十余年的寒来暑往中,见证着四季变换、春华秋实,将青春汗水酿成琼浆浇灌在广袤的滕州大地上,用一双妙手在田畴沃野上织就了锦绣华章。
躬身碧野,真情无悔,
甘做农民兄弟的“田保姆”
农技工作需要扎根基层,一年365天,她有100余天要下到田间,看作物长势、查病虫、作指导、搞试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苦是苦了点,但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在推广余松烈院士提出的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时,最初她反复给农民讲宽幅精播的好处,但农户仍然坚持“有钱买种,无钱买苗,俺种了一辈子的小麦,都是这样种,你才多大,会比俺种的好?”。为扭转这种现象,王延玲一边建设示范田,一边说服种植大户,并在小麦生长季节多次组织现场观摩,让广大农户亲自看到技术成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小麦宽幅精播率100%。作为当时示范户宋志帅依然清晰记得当时场景:“当时宽幅精播和常规播种的麦田对比太明显了,宽幅精播长得又绿又壮,出苗均匀还无缺苗断垅,都夸个不停。以前我一亩地播量怎么也得35斤,技术推广后才16斤左右,我包的500亩地,一下子就省出来几千斤麦种,省了种子不说还增产,每亩增产30~50公斤麦,增收节支一、二百块钱呢,真是‘少播种,多打粮’”。
为了农业的发展,王延玲同志永远粘着泥土的脚底踏遍了整个滕州大地,甘愿做农民兄弟的“田保姆”,跟着农民走,围着田埂转,确保让农业技术直抵农户手头、心头,真真正正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这些年她开展技术研究和推广近10项,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1000余人次,技术利用率达95%以上,高产攻关田小麦亩产超过750kg,玉米亩产超过900kg,形成了滕州市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她被授予“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等奖项。
潜心钻研,勤勉攀登,
誓当科技创新的“领头雁”
农技推广工作唯有创新,才能更好地搞好技术服务。她注重自己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先后参与了山东农业大学于振文院士等8位专家的课题研发,获取了最新知识。近年来,获省各类技术奖项5项,获枣庄市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编著10余篇。主持完成的“小麦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研究与应用”项目,节本增效187元/亩,应用面积达到105万亩,获经济效益19635万元。完成的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马铃薯测墒测肥补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让马铃薯生产逐步实现数字化,马铃薯亩产过10000斤,收入过10000元。在这丰收的背后,是她为农民与科技搭建桥梁,如果说科技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么她就是这对翅膀的“领头雁”,引领广大农民兄弟腾飞在农业现代化的大道上。
无私奉献,薪火相传,
愿为技术传承的“铺路石”
王延玲同志不但是农民口中致富带头人、领导眼中技术尖兵,更是同事及后辈眼中的好老师、好大姐。初到农技推广科的小孙是家中的娇子,白白胖胖未经风雨,到科里工作后跟随王延玲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历经风雨的洗礼,眼下已变得黝黑壮实,整天忙碌着、充实着,也幸福着……她的无私传授,带出了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吃苦、敢于创新的精良队伍,农技推广科已成为我市农技人才锐意进取的主阵地,成为滕州现代农业发展新征程中的一面耀眼的旗帜。
与农民同行,一路奉献;与农业共进,一路辉煌;情系农村,一路欢歌!对王延玲来说,于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份赤诚早已深深植入她的血脉之中,躬耕于田畴沃野,她的身影必将闪亮“鲁班工匠”的光辉形象!